既然“偷鸡”未能成功,索性退去,来年再作打算。
正当魏军准备退兵之际,
忽见陈仓城门洞开,一队汉军簇拥着素衣葛巾的诸葛亮出得城来。
司马懿大惊,急令全军戒备。
却见诸葛亮单骑至两军阵前,朗声道:
“仲达远来,何故匆匆而去?”
“不如入城一叙,亮已备薄酒。”
司马懿亦单骑出阵,扬鞭笑道:
“……孔明好意心领。”
“然观君屯田之策,实令某叹服。”
“他日必当再来请教。”
诸葛亮微微一笑:
“关中地广人稀,亮不过效仿文景之策,寓兵于农。”
“今岁渭南屯田将得粮五十万斛,足供三万军一年之需。”
“来年若得扩展至陇西,则十万大军可常驻关中矣。”
司马懿闻言色变,心知诸葛亮是故意透露虚实。
只道是有意虚张声势,吓唬自己。
可若其所言是真,则汉军在关中将再无粮草之忧。
那将会成为司马懿的北伐噩梦。
诸葛亮忽又正色道:
“……然兵者凶器,圣人所慎也。”
“亮屯田关中,非为攻战,实欲使百姓安居,士卒饱暖。”
“若魏国愿各守疆界,使生民免于涂炭,岂不善哉?”
司马懿默然良久,方道:
“孔明仁心,某已知之。”
“然各为其主,事不由己。”
说罢拱手作别,“来日战场相见,再领教高明。”
司马懿也是政场老手了,一眼便识破诸葛亮的心思。
诸葛亮以大义为名,指责司马懿乱兴兵戈,涂炭生灵。
实际上就是因为诸葛亮初来乍到,根本没在关中立稳脚跟。
所以不止是司马懿没有作好此役长久作战的准备,诸葛亮其实也没打算现在就跟司马懿全面交战。
两人此次,都只是对对方的一次试探。
只不过政治人物之间,通过这场对话,让双方都能够体面的退场罢了。
是夜,魏军拔营退去。
诸葛亮登城望远,见魏军火把如长龙渐次远去,乃对左右叹道:
“司马懿知进退,真俊杰也。”
“然其必复来,诸君不可懈怠。”
随后,诸葛亮又带着李严巡视新垦的屯田。
麦浪翻滚,一望无际。
李严喜道:
“今岁若无大灾,丰收已成定局。”
“都督之策,虽萧何复生不能过也。”
诸葛亮遥望西天流云,喃喃道:
“粮草虽足,人心未附。”
“雍凉地广人稀,非十年生聚不能恢复元气。”
“况司马懿来年必举国而来,我以关中之地相抗,未可轻视也。”
李严一怔,问道:
“即便兵威有挫,不还有朝廷支援吗?”
诸葛亮望他一眼,笑道:
“朝廷岂能在边境常年屯驻重兵?”
“永和年间,朝廷为平羌乱,耗资八十亿钱。”
“如此巨费,任何国家也经受不起。”
“何况如今朝廷正在征伐吴国,待灭吴之后,也需在那里留有重兵,以稳定统治。”
李严听完诸葛亮的陈述,自觉压力山大。
只能也无奈地感慨一句:
“但愿早日灭吴,使朝廷多关注咱们西边儿战事吧。”
毫无疑问,江南战事分走了朝廷绝大部分注意力。
朝廷无论是资源还是人手,都大规模地往江南倾斜。
雍凉地区本就贫瘠,除了军务外,实在没什么值得朝廷注意的。
倒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江南地区,让朝中很多权贵意识到了一个吃肉喝汤的大好机会。
“快了,很快就到了。”
诸葛亮轻摇羽扇,微微笑道。
……
章武九年,春。
长江北岸旌旗蔽日,连营百里。
汉征南将军陈登独立高台,远眺江面。
江风猎猎,吹动他玄色的战袍,却吹不散眉间凝重。
“……将军,各军已集结完毕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