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人恨陈登也很正常。
而且这种拥兵自重的传闻,本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。
全靠洛阳京城里那些大佬信不信。
真实性不重要,高层愿不愿意信,这一点很重要。
李翊观书,面色不改。
只淡淡一笑,将信递与姜维。
姜维阅毕,蹙眉道:
“陈将军书信热情洋溢,然只字未提军政要务。”
“亦未言及迎驾仪程,似乎……”
“似乎过于随意了,是吗?”
李翊接口道,目光深远。
“元龙素来如此,看似疏狂,实则心细如发。”
“此信越是轻松,江南局势越是复杂。”
言毕,李翊命车驾继续前行。
南方天际,云层渐厚,春雷隐隐。
此去江南,路途遥遥,吉凶未卜。
李翊闭目养神,心中却已开始筹算与陈登的相见。
故友重逢,本该把酒言欢。
然各自都有自己的顾虑考量,难免会有一番较量。
此行收权之事,能否如愿?
陈登是否真存异心?
一切尚在未定之天。
车驾渐行渐远,洛阳城隐没在春日烟霭之中。
李翊忽然睁眼,命侍从取来纸笔,就着行车颠簸,书写起来。
姜维好奇,轻声问李治:
“相爷这是?”
李治低声答:
“父亲每遇大事,必先静心书写。”
“他说笔墨能定心神,明思路。”
不多时,
李翊停笔,将纸笺折好收入袖中,脸上浮现一丝难以捉摸的微笑。
江南之局,他已有了对策。
……
车驾离了洛阳,不断向南行去。
初时道路平坦,官道两旁田畴井然。
村落炊烟袅袅,尚显太平景象。
不数日,入得淮南地界,情形便渐渐不同了。
这日清晨,
姜维策马随行车驾之侧,忽见道旁村落破败,田地荒芜。
百姓衣衫褴褛,面有菜色。
姜维不禁蹙眉,叹息说道:
“尝闻淮南富庶,鱼米之乡。”
“今何至凋敝若此?”
李翊在车中闻声,掀帘观望。
只见几个农人正在田间艰难劳作,骨瘦如柴。
路边有老妪携幼童乞食,目光呆滞。
更远处,甚至有新坟数座,纸钱未干。
“停车。”
李翊忽道。
车驾停稳,李翊步下车来。
走向田边一老农,温言问道:
“老丈今年高寿?家中几口人耕作?”
那老农见来人仪仗煊赫,知是大官,慌忙跪拜:
“回大人话,小老儿今年六十有三。”
“原本家有五口,两个儿子都被征去当兵,去年战死了。”
“如今只剩老妻和一个小孙子,勉强过活。”
“赋税可重否?”李翊又问。
老农垂泪泣道:
“赋税倒还罢了,最苦的是徭役。”
“官府不时征发民夫运粮修路,耽误农时。”
“去岁又逢旱灾,收成本就不好。”
“今春已有好几户断粮了……”
李翊默然,返身回车,面色凝重。
车驾继续前行,李治见父亲神色不豫,小心问道:
“父亲为何忧心?”
李翊长叹一声:
“尔等可见道旁景象?这就是我向来反战之缘由。”
“战事一开,受苦的永远是百姓。”
话落,便勾起了李翊不好的回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