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好景不长,当九月试图加快速度时,又接连折断了几株秧苗。看着手中残损的秧苗,她急得眼眶发红。大姨却笑着递来一片宽大的芋头叶,\"擦擦汗,这活急不得。你看这些秧苗,就像襁褓里的娃娃,得轻拿轻放。\"说着,大姨示范起\"三指捏提法\"——用拇指、食指和中指轻轻夹住秧苗根部,手腕微微发力,动作优雅得像在弹奏古筝。
田埂上,扎秧苗的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。大嫂将稻草搓成细绳,动作快得像翻飞的蝴蝶。\"把秧苗分成小把,每把约莫三十株。\"她一边示范,一边讲解,\"捆的时候要松紧适中,太紧会勒坏苗,太松又容易散开。\"九月学着她的样子,手指被稻草勒得发红,却浑然不觉。每捆好一把秧苗,她都要仔细检查,确保每株秧苗的根部都被泥土牢牢包裹。
正午时分,太阳像火球般高悬,秧田蒸腾起阵阵热浪。九月的后背早已被汗水浸透,贴在皮肤上的衣衫被晒得发烫。泥浆顺着裤腿往下淌,小腿被稻叶划出道道红痕,又痒又疼。大
姨从背篓里掏出用荷叶包着的凉粽,粽叶的清香混着糯米的甜香,驱散了几分暑气。\"喝点盐汽水。\"大嫂递来一个玻璃瓶,气泡\"呲\"地冒出来,在阳光下泛着琥珀色的光。
短暂的休息后,九月又回到秧田。这次她更加专注,眼睛紧紧盯着秧苗根部,双手配合着轻轻摇晃、提拉。渐渐地,她找到了节奏,拔秧苗的速度越来越快,质量也越来越好。当她拔完第十排秧苗时,突然发现自己的手掌已经布满了细小的伤口,那是被秧苗根部的细毛和泥土磨出来的。
\"歇会儿吧。\"大姨不知何时来到她身边,手里拿着一捆新鲜的艾草,\"用这个擦擦手,能止痒。\"九月看着大姨被水泡得发白的手掌,上面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裂口,突然鼻子一酸。这些年,大姨就是用这样的双手,养育了儿女,守护着这片土地。
夕阳西下时,田埂上已经堆起了整整齐齐的秧苗捆。九月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,心中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成就感。那些被她折断的秧苗、磨破的手掌、流不尽的汗水,此刻都化作了成长的勋章。她终于明白,每一株秧苗的背后,都藏着农人的智慧与坚持。
天还未破晓,院子里的大公鸡刚发出第一声啼鸣,大姨和大嫂就已经在堂屋里忙碌开了。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下,大姨将磨得锋利的秧苗钳、麻绳仔细塞进竹篓,又往搪瓷缸里灌满凉茶,\"这日头毒,得多备些水。\"大嫂把昨夜捆好的秧苗抱出来,嫩绿的叶片上还凝着晶莹的露珠,在灯光下闪闪发亮。
她们轻手轻脚地穿过沉睡的村庄,远处的秧田在薄雾中若隐若现。老拱桥的石板还带着夜露的凉意,桥下的溪水潺潺流淌,倒映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。大姨的碎花头巾在晨风中轻轻飘动,大嫂背着沉甸甸的秧苗,脚步却依然轻快。
\"今儿个可得赶在日头毒辣前多插些。\"大姨说着,加快了脚步。东方的天空渐渐染上胭脂色,第一缕阳光洒在她们身上时,两人已经下到水田,动作娴熟地开始布置秧苗,为新一天的劳作拉开了序幕。
插秧的水田像面巨大的镜子,倒映着蓝天白云,将天光云影都揉碎在粼粼波光里。晨光初现时,村里的妇女们便陆续下田,她们的碎花头巾在阳光下格外鲜艳,红的似火,蓝的如霞,远远望去,宛如点缀在绿绸上的绚丽花朵。